一、暴跌现场:千亿巨头的 “黑色一夜”
2025 年 11 月的一个交易日,AI 芯片龙头英伟达上演了资本市场的 “惊魂时刻”:开盘后股价快速跳水,单日跌幅达 12.8%,市值一夜蒸发超 1.2 万亿元人民币,创下 2023 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场暴跌并非孤立事件。此前一周,英伟达股价已累计下跌 18%,而就在两个月前,公司还因 Blackwell 芯片热销被摩根士丹利上调目标价至 1200 美元。从 “机构宠儿” 到 “抛售对象” 的骤变,背后是市场对其高增长神话的信心崩塌,而压垮骆驼的,是三个被长期忽视的风险隐患。
二、根源拆解:万亿市值蒸发的 3 大核心推手
- 业绩 “甜蜜假象”:高增长下的利润隐忧
表面看,英伟达的业绩仍在狂奔 ——2025 财年第四财季营收 393.31 亿美元,同比增长 78%,数据中心业务营收更是飙升 93% 至 356 亿美元。但资本早已看穿了光鲜数据背后的破绽:
毛利率悄然下滑成为首个预警信号。第四财季公司毛利率降至 73.0%,同比下降 3 个百分点,环比下降 1.6%。英伟达解释称是 “数据中心新产品更复杂昂贵”,但市场更担心的是:Blackwell 芯片虽带来 110 亿美元收入,但其生产依赖台积电先进制程与 CoWoS 封装,成本居高不下,且短期内难以回落。
中国市场 “失速” 则直接冲击增长预期。作为曾经的核心增量市场,英伟达在中国的数据中心收入 “远低于预期”,仅为出口管制前的一半,且公司坦言 “本财季占比将维持现状”。要知道,2023 年中国市场曾贡献其数据中心业务的 28%,这一缺口短期内无法被其他区域填补。
更关键的是客户集中风险暴露。微软、谷歌两大巨头贡献了 Blackwell 芯片近 67% 的营收,而这两家公司正加速自研 AI 芯片(如微软 Azure Maia、谷歌 TPU v5e)。一旦核心客户 “变心”,英伟达的高订单量将瞬间承压。 - 供应链 “命门” 松动:台积电依赖的致命风险
英伟达的增长神话,始终建立在台积电的产能支撑上 —— 但这根 “生命线” 正在变得脆弱。截至 2025 年三季度,英伟达已成为台积电第一大客户,贡献其 20% 营收,且 100% 的先进制程芯片(包括 Blackwell 系列)完全依赖台积电台湾基地。
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悬顶利剑。美国国防部 2025 年报告明确指出,台湾地区 “封锁或局部冲突风险显著”。兰德公司模拟显示,若发生持久冲突,台积电台湾产能将中断,全球 92% 的先进芯片供应停滞,英伟达 GPU 生产至少瘫痪 12-24 个月。更严峻的是,台积电海外产能根本无法 “救场”:美国亚利桑那厂 3nm 量产推迟至 2028 年,日本熊本厂仅生产成熟制程,均无法替代台湾基地的先进产能。
封装瓶颈则加剧供应焦虑。英伟达 63% 的 CoWoS 先进封装需求由台积电满足,而 Blackwell 芯片所需的 CoWoS-L 封装占台积电该类型产能的 60%。尽管三星、联电试图承接订单,但前者良率不足 60%,后者仍在验证阶段,短期内无法形成有效替代。市场担忧,一旦台积电产能受限,英伟达的 “订单 – 交付” 循环将直接断裂。 - 竞争格局生变:AI 芯片 “垄断时代” 终结
长期以来,英伟达占据全球 AI 训练芯片 90% 以上的市场份额,但这一垄断地位正被多路玩家瓦解:
AMD 强势突围带来直接冲击。其最新 MI300X 芯片在部分推理场景性能接近英伟达 H200,且价格低 20%,已获得亚马逊、Meta 的订单。2025 年三季度,AMD 在 AI 芯片市场的份额已从年初的 5% 提升至 12%,且增速仍在加快。
自研芯片浪潮分流核心客户。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等巨头不仅是英伟达的大客户,更是其潜在竞争对手。2025 年上半年,微软 Azure Maia 芯片出货量突破 10 万块,谷歌 TPU v5e 在自家云服务中使用率已达 35%,这些自研芯片虽不对外销售,却直接削减了对英伟达的采购需求。
政策限制持续加码压缩市场空间。美国对 AI 芯片的出口管制未放松,英伟达为合规推出的 “中国特供版” 芯片性能受限,导致其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下降。与此同时,欧盟正酝酿 “芯片反垄断法案”,若落地将可能拆分英伟达的市场份额。
三、市场启示:高估值下的 “风险定价” 回归
英伟达的暴跌,本质是资本市场对 “AI 泡沫” 的理性修正。此前,其动态市盈率高达 85 倍,远超半导体行业 30 倍的平均水平,这种估值建立在 “AI 算力需求无限增长” 的乐观预期上。而当业绩隐忧、供应链风险、竞争加剧同时出现时,估值回归成为必然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机构资金的动向早已释放信号。暴跌前一周,高盛、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悄悄减持英伟达股票,持仓比例分别下降 3.2% 和 2.8%。这些机构的逻辑很清晰:当一家公司的增长过度依赖单一客户、单一供应链、单一市场时,哪怕短期业绩亮眼,长期风险也足以吞噬收益。
四、结语:神话褪去后的行业新常态
英伟达的万亿市值蒸发,并非 AI 产业的 “末日”,而是行业从 “狂热” 走向 “理性” 的必经之路。正如黄仁勋所言,“下一代 AI 模型需要成百上千倍的算力”,但需求的爆发性增长,必须匹配稳定的供应链、合理的成本结构与健康的竞争格局。
对投资者而言,这场暴跌是重要警示:在科技股投资中,既要看到技术创新的红利,更要警惕 “增长神话” 掩盖的风险。对行业而言,英伟达的压力将倒逼整个 AI 芯片产业加速供应链多元化、技术差异化 —— 而这,或许正是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新起点。
如果需要,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AI 芯片行业风险分析清单,涵盖供应链稳定性、客户集中度、政策敏感度等 8 大核心指标,帮你更精准地判断科技股投资价值!